很多時候,我對於媒體那種以製造恐慌與焦慮的方式,來恫嚇讀者花錢購買救贖的手法是很感冒的。而這兩三年來,商周、天下、數位時代以幾週年或幾百期之名做的一些大部頭專題特刊,也常讓我在讀後有華而不實的感受。
然而,昨天從信箱取回新一期的天下雜誌,晚上一口氣看完後,我必須承認,以「為什麼現在要信任 - 讓我們一起開發社會新金礦」為名的這本特刊絕對是本「恰如其分」的經典之作。在字裡行間,我彷彿看到了工作群那種對於新聞專業與職志,專注得有如拜佛祈願般的虔誠神情,真是令人感佩。
相對而言,讓我覺得較可惜的地方,大概是裡面所提出來的說法與改善方案,其實還是多侷限於很個人式、類似心理治療或勵志般的做法,沒辦法更清楚地點出結構性的限制與一些可以激奮人心、即刻參與的好案例。在這個部分,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態度,是像 Robert B. Reich 在「賣命工作的誘惑: 新經濟的矛盾與選擇」裡頭說的:
「我們都要對自己生活中的選擇負責。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誘因體系中,這些誘因讓某些選擇比較容易、某些選擇比較困難。如果完全不顧這些誘因,只是自己悶頭追求『更好的平衡』,就會看不到使人失去平衡的力量。社會選擇的框框限制了個人的選擇,唯有理解我們共同面臨的選擇,才能完全理解個人所面臨的選擇。」(p.274)
這一年多來,我花在blog 的時間與貼文的數量都少了許多,一個主要的因素是:自從 Verso 上幼稚園後,我可以不只是在家裡頭「坐而言」,而可以有較多的時間「起而行」,所以,我去選讀社區大學與社區營造的課、參加一場接著一場的 blogger 聚會,也用更多時間走出家門,在淡水這邊拍照、晃蕩、與人閒聊。經過這些日子的摸索與沉澱,我想是可以開始再寫些經驗分享的文字了。
非常喜愛天下這期專題裡「毓老 講誠信」這篇文章裡毓老所說的這段話:
「大家常說,『人言為信』;其實,『信』是『人之從吾言者也』,別人能聽我的話,跟著我說的話去做。
別人為什麼能跟著我說的話去做?必須是我說的話,發乎良知本性,自己認為辦得到,而且也辦到了。換句話說,『信』是以『誠』為基礎,能從自己的本性出發,即生『自信』;如果自己『不誠』,別人自然『不信』、不信則不從。」(p.77)
寫blog,作wiki,搞社區營造與公民新聞,能不能行的道理不也都是如此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