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碟裡堆著的 BBC 廣播節目錄音與電視節目,即將超載,只能趕緊轉燒到DVD 空白片上歸檔。側錄與轉燒是無聊的任務,也是每天耗去我最多零碎時間的事,但只要攢了下來,就是實實在在而易於私人流通與再利用的文化果實。
上個禮拜帶 Verso 到台北早療中心作初診,等待門診前的空暇時間到附近的誠品逛了一圈,買了「逛書架」回家翻閱(嘻嘻,這本書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拿來當「擋箭牌」)。邊看邊尋思著:再過個一二十年後,這些書架與讀書人們,是否會成為像黑膠唱盤般的稀有品?而更讓我好奇的,則是取而代之者會是什麼,又有哪些面貌?
幾天前,發現 eMusic 在無任何提醒與說明之下,改以三十天取代一個月來做為計費與每月下載配額的週期,讓我平白地損失70 多首曲子的下載額度。立刻寫了 email 向它們客服要求補正,接著在它的討論區裡才看到其他用戶的相同抱怨。在跟 Jeph 用MSN 討論這件事的時候,突然發現在 eMusic 裡頭是可以查閱其他用戶的下載曲目做為參考。而那種感覺,其實就跟到了別人家瀏覽他的書櫃與CD 櫃極為類似,只不過是在自己的電腦上作這件事罷了。
衷心期盼,You are what you have 可以漸為 You are what you share 所取代。如果我們這輩子可以親眼目睹什麼人性與文明的進步,這就是了。
I am what I had been shared. 分點emusic的音樂給我,如何?(這篇純粹是為了響應tm的雜音說所貼的,呵呵)
Posted by: inertia | 2004.11.11 at 05:15 上午
逛書架就像窺探他人對知識的渴望,逛blog就像窺探他人對書寫的執著。當隱私那條線越來越模糊之際,真實與虛偽間好像也越來越不重要了。
我們在電腦上所做的許多事,像是介入,也像是自曝。還好人的記憶有限,就算用其他輔助儲存系統給了協助,日子久了,該忘的也都忘了。
Posted by: 徐江屏 | 2004.11.11 at 10:48 上午
我一直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如果我拿到什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知道什麼想到什麼,在還沒有找個人分享出去之前,似乎都是假的、沒有真實存在的。
所以,我讀了一本書,玩了一款遊戲,聽了一片音樂,看了一部電影,或者在吃早餐走路坐車蹲馬桶時想到什麼鬼點子,就會急急忙忙找一個人講給他聽。不然,總覺得那經驗像羽毛紙屑一樣風吹就不知道飛到哪兒去了。
我的房間兩面牆都是書。但是,我總覺得那些書我還沒有真的擁有;我總覺得,等我做好一個完整的目錄,放到網路上,然後寫封email遍告好友,並且一本一本借出去再拿回來,那些書才會真正是我的了。
Posted by: mingwangx | 2004.11.14 at 12:19 上午
我先前也買了「逛書架」這本書,於是接在日文書「想看你的書架」(日本人以前出過的同類型書)評論後面寫了一點想法;跟您分享一下。:-)
http://fredjame.com/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265&forum=13
Posted by: Fred | 2004.11.18 at 12:11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