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四、五,以學員的身分參加了「台灣非營利組織資訊科技運用研討會」,果如預期地,碰上了一些老朋友,也認識了幾個新朋友;出乎意料地,則是從參與者與主講者們的討論中,發現「數位落差」的問題遠比我想像中來得嚴重。
我知道能否接觸、運用數位科技,的確會對一個人所能獲得的資訊、知識、思維、行動有所影響。然而要縮短、改善數位落差的方向,在台灣民間,似乎又被簡化為是否會使用電腦、會不會上網收 email、檢索、瀏覽(與玩Game),以及會不會使用Microsoft Office (通常是不包括裡頭的資料庫軟體 Acesss)。所以呢,每次在社區大學的網站上看到這一類的課程,往往不禁為之嘆息,覺得那並不是對症下藥的正確做法。
就拿 Office 來說吧,即使我安裝了Open Office,除了拿來開啟一些doc, xls 的「官方文件」外,使用到的機會還真微乎其微。從一個網站規劃者的角度出發,理想的官方文件電子檔格式,應該要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利用網頁瀏覽器開啟,不需另外安裝其他程式。如果只需要閱讀或列印,用html 、 jpg 即可;如果需要使用者填寫後送出或列印,則應直接將表格設計成可以在網頁上透過滑鼠點選、下拉與少量的鍵盤輸入即可完成的格式。 有什麼特殊需求是需要讓使用者下載 doc 檔案才能達成的,我一時還真想不出來。
如果為的不是展示「專業能力」或是想給觀者帶來一場迷你的「視聽盛宴」,那麼 blog 軟體/平台所提供的基本功能大概足敷我對於簡報設計的所有需求。如果可以施行的話,我寧可用 blog 來製作簡報資料,供觀者先行閱讀、回應,而到了發表現場,只需要針對問題處加以說明,帶動或參與討論即可,不必去做那些不需要在現場也能進行的照本宣科式的表演。
至於試算表與資料庫的需求呢,如果真有必要,用專業點的軟體的確是較方便而有彈性的。不過要讓它能發揮更大效益,也便於一般民眾使用,那麼把它放在線上與具有連線功能,又比單機使用來得實際。像是我從小就一直想做的書本、音樂與影片蒐藏建檔的工作,11 年前想用dbase 3 做,8 年前曾試著用 Lotus Approach 做,6 年前想改用 Microsoft Access 來做。這一兩年看了Collectorz.com 出的一系列專屬軟體後,覺得等這類軟體對中文的支援或是中文現有的資料庫結合好後,只要買軟體再加上一台條碼掃描機就好了,何必要那麼辛苦地自己去寫個資料庫,還輸入一堆原已存在而應開放共享的基本資料呢?
或者,更積極的做法應該是逆轉這個思考邏輯,改將沒必要留在身邊的資料與蒐藏捐出去,讓更專業的圖書館員來幫忙整理、保管,我只管好好運用就好了,何必去做這些勞什子的雜事呢?
會有這樣的體認,其實也是源自前些日子的掙扎經驗。
原本,以為搬到新家這邊後,刻意訂製的書櫃空間應足夠撐個幾年,等 Verso 大點,幫他佈置個人房間時,再來訂製整面牆的書櫃空間,撐著撐著,或許就能撐到用電子書解決問題的那天。
不過呢,當初的規劃只以我個人的書籍收藏為主來考量,後來卻因為訂閱雜誌、 Lilac 老家搬家(需要把她的書搬回來)以及幫 Verso 添購童書,使得書房與主臥房裡兩大面牆的書櫃提早面臨飽和。看著書房裡散落一地的書籍雜物,我知道這回不是重新挪移一下就可解決,必須在添購新的書櫃,還是要以自力救濟的「數位化」兩者間,做出抉擇。
添購新的書櫃,固然是最簡單的一個辦法,不過一來家中牆面可以運用的空間有限,二來不管是訂製書櫃或是在牆上釘層版來充數,好歹得再花個數千到數萬元,換得的只是幾年暫時不必煩惱這個問題的時間。將書本數位化,雖然可望擺脫庫藏空間問題的困擾,不過卻不是可以立竿見影的方法,得花上不少時間做無聊的掃描工作(不包含進行文字辨識轉檔)。此外,就閱讀介面的舒適度與硬體使用的便利性來說,目前仍沒有可以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
猶豫了好一陣子,上個禮拜,到離家走路不到10 分鐘的水碓活動中心裡的圖書館逛了一圈,突然萌生了新的想法。
這個圖書館,因為落成還沒半年,書架上還空蕩蕩的,沒多少書。想起以前曾經讀過一個日本作家提過的情報蒐集訣竅,就是定期逛書店,看到喜歡或有用的書馬上買下,然後再把看完的書捐給家附近的圖書館,想查資料或閱讀時,再去圖書館或借回來。這麼一來,既不必堆在家裡佔空間,又可增加書本的流通率,降低資訊與知識的價格門檻。
可惜的是,明明是經費短缺的圖書館及公家組織,並不能把這樣的需求轉化整合成有效可行的方案,尤其是在這個科技與商業經營模式日新月異的時代,本應以資訊的管理及應用見長的圖書館業,何以如此守舊不知變通,更是讓人驚訝。
例如,我當天詢問館員對於捐書有什麼限制,答案是只接受五年內出版的書。這個規定雖然不盡合理,但在網路上以「捐書」兩字查詢,看了一些或許更為完備的相關規定後,我的感覺是這些規定基本上是針對傳統的捐書「義舉」而設計的,很難滿足像我這樣有著強烈「功利」傾向的可能捐贈者的實際需求。
簡單來說,我願意捐書,但我對於什麼發獎狀、獎牌的獎勵模式毫無興趣。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交換的權利會是館方允許我免費或廉價地在圖書館插電使用筆記型電腦、無線上網,以及用掃描器掃描所需資料。而像是 Barry Nalebuff 與 Ian Ayres 在 "Why Not" 一書中所提的:「以五折[向圖書館附設書店]購買某本書,讀完後把書捐給圖書館,就可以扣抵稅額。」(p.132),也是個很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向呢。
從社區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一個解法則是以串連社區內部各級圖書館(包括中小大學圖書館以及地方圖書館、閱覽室)的藏書與借閱狀況的資料庫,讓社區民眾可以「一證通行」的方式借閱。更積極的做法則是串連社區內的租書店以及認同共享理念的人一同參與,將個人願意與他人分享的藏書目錄整合至地區圖書館資料庫裡,直接藉由定期的聚會或是宅配來進行預約與交換借閱。
如果從一個更寬廣的視野來想這個問題,那麼就一定要認真的來考慮將書籍(或知識)數位化的這一件事。最近這一個月,我在查詢資料的過程裡,又發現了一些新的進展。例如:Sony 與 Philip 合作,推出了第一個使用電子墨水 (E-Ink)技術的電書硬體 LIBRIe,並以 Timebook Town 為名推動電子書的會員制方案。 以將公共典籍(public domian books)數位化著稱的古騰堡計劃(Project Gutenberg) ,現在也發展出了更完整的協力體系,分別是讓大量的義工可以分工、大幅提昇校對速度的 Distributed Proofreaders ,以及對特定主題書籍進行多種電子書格式轉換與免費下載服務的 Blackmask Online、線上公共圖書館ibiblio.org與 Onlinebooks Page,而在法律層次,Lawrence Lessig 領軍提出的法案 The Public Domain Enhancement Act 一旦通過,可望有更多孤兒作品可以自動轉為公共版權作品,形成另一股與既有媒體出版財團勢力相抗衡的力量。
相較之下,在華文世界裡,有關電子書的討論,似乎一直很難擺脫重硬(體)輕軟(體)的局面。古老的典籍,兩岸官方都有些數位化的專案及成果,但是一碰到最近這一百多年來的作品,想免費閱讀,不是尋找秘密基地,就是得忍受粗糙的商業模式以及對使用者極不友善的分類導覽與下載格式;而因這些作品大多未經著作權人正式授權,以掃描加文字辨識軟體轉檔出來的內容裡,往往有著為數不少的錯字、亂碼,對作品與作者是種損傷,若因此以訛傳訛,混淆了讀者的理解,它形成的潛在影響,恐怕是更難以估計的。
當然,這樣的損害,不單存在於未經授權的電子書上,即便是授權正式出版的翻譯實體書,恐怕也很難避免錯譯或誤譯的現象。不同的是,電子書可以藉由校正、更新、升級來彌補錯誤,實體書一經出版銷售之後,要更正錯誤,大概就只得等再版了。值得玩味的是,在消費者意識提昇的今日,車子或價格較高的商品若有嚴重瑕疵,可以退貨或送廠檢修,可是實體書在內容上若有嚴重瑕疵,讀者除了摸摸鼻子自認倒楣,或是以拒絕購買來做回應外,什麼時候聽過可以換貨或升級呢?
不久前,從Jeph 網誌的邊欄上,看到有群熱心人士以 wiki (共筆) 來進行 Lawrence Lessig 新書 Free Culture 的中譯版,這正是一個很好的數位創意示範,也證明了若能妥善運用著作權賦予作者的空間,可以衍生出更多有意思也有意義的應用結果。也因受到這樣的構想啟發,所以上星期四與 ilya 碰面後,問到他那邊有沒有「聰明行動族」Smat Mobs) 這本書的英文版,很快地,一拍即合,確定了我們將以類似的方式集眾人之力,來推動這本書的訂正工作(進一步資料,請見 ilya 寫的 "(「聰明行動族」讀者自救會" )。
與其等公部門或商業組織來提出解決方案,不如就從我們自己隨手即可開始進行的解決方式開始做起。「邊做邊學、互通有無;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才是數位/網路化應允給眾人的真正夢想,不是嗎?
唉,隔了好一段時間沒寫東西的問題就是這樣,嘮嘮叨叨、鬆鬆散散、缺乏條理、又臭又長。該努力學習怎麼用觸擊短打的方式來寫作了。
Posted by: tm | 2004.05.17 at 09:06 下午
Smartmobs 摘要,應該會用的上:
http://www.asahi-net.or.jp/~ny3k-kbys/contents/smartmobs.html
Posted by: schee | 2004.05.17 at 09:27 下午
Schee,
謝謝啦,很不錯的摘要資料哩。如果我們能整理出一些像這樣的摘要,又不會受到著作權法限制,應該可以激起更多人想閱讀這本書的慾望呢。
Posted by: tm | 2004.05.17 at 09:43 下午
我在出國之前也是為了滿坑滿谷的書煩惱,其實是我老婆的。他呢,因為當老師的關係,書商都會送非常多的各式各樣參考書,雜誌。我原本想這些東西應該是圖書館還需要的(最起碼都是學習用書),結果咧,好像是我求他們把書收留下來的!
數位落差在這邊不只是光針對硬體的這種做業績或政績結果,更重要的是,套一句星爺的話「是施主的心啊!」如果大家買了很炫的硬體,可是卻想盡辦法拿到盜版的軟體與內容,這個,圖書館還是空的啊~~
Posted by: cat | 2004.05.18 at 06:51 上午
呵呵,別怪我自從進了旅行業,腦袋也不行了(其實也不知道是不是嗑藥後遺症),看到這麼一大篇,的確也有些消受不了;-P
一眼看下來,倒是這麼一句話最清晰,「到離家走路不到10 分鐘的水碓活動中心裡的圖書館逛了一圈」,心想淡水真還是個值得住的地方。
Posted by: 工頭 | 2004.05.18 at 09:09 上午
嘻嘻,原本應該是一篇談數位落差,一篇談圖書館與電子書的,可是在寫的過程裡卻被混在一起。想做個切割,又覺得已經沒什麼時間與力氣好好重新打理,而兩者之間又確實有點連貫性,只得先把它放生,哪天腦袋更清楚點再來重整。
說到圖書館,淡水這邊鎮立圖書館與分館的規模,大概跟台北市立圖書館的民眾閱覽室是同等級的。不過淡江大學有個看起來滿大、有「淡江新光三越」之稱的覺生圖書館,外人可以換證進入。純就學術研究與外文書籍來說,這點是一般市/鎮民圖書館所難以企及的。
比較特殊的是,上個禮拜我用新買的Sony Clie TH-55 偵測到水碓活動中心裡頭可以無線上網,若能鼓勵官方機構以開放的心態繼續施行,這對我們這樣的重度上網者可真是一項福音呢。
Posted by: tm | 2004.05.18 at 10:42 上午
巧合?我意外的正要開始念圖書館研究所。
某個跟標題有關而跟內容不一定有關的現象是,在圖書館界的「數位落差」有時候往往讓我合不上嘴巴。如果資訊技術的利用,只是工具性的層次的話也還好,可是漸漸地我發現資訊技術已經開始改變了人們作事情的結構與方法,將來這可能比語言或地域還要容易造成社會的區隔。
我在想,未來圖書館的型態,會是什麼樣子?如果回溯歷史的發展,公共圖書館的設立也不過是近百年來的事情,更早以前的圖書館應該原本就是以個人或機構藏書為主流的。也許這個時代就是一個轉戾點了吧。
Posted by: xxc | 2004.05.18 at 10:53 下午
可能以後的圖書館都是論U的吧,比如說30U的商業知識,25U的科學......XD
喔,U是指機房的伺服器單位。
Posted by: cat | 2004.05.19 at 03:42 上午
哈哈,我喜歡那個日本作家,還有你說的第一段,有啥必要一定要用*.doc的必要?
Posted by: 喵。 | 2004.05.19 at 05:37 上午
少寫一句;p
我覺得很多官單位都是想像落差啦。
Posted by: 喵。 | 2004.05.19 at 05:40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