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ada 的意見回應,讓我有機會把一直想寫的這篇關於誠信的文章寫出來。儘管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而自己的所學與能力又極為有限,對於專業以外的事更應該要謹言慎行,不能信口開河。
好在寫 blog 不是在寫學術論文,也較沒有傳統媒體論辯空間有限的缺點,對於公眾事務的討論,若能以此產生集思廣益的效果,就算是自曝其短,也是值得的。
ada,上週五(2/20)早上讀新聞時,看到老共重新搬出鄧小平「一國兩制」的說法來壓港人,也是有些驚訝。
依據報導內容,我連結到人民網看了原文:「鄧小平關於“一國兩制”的談話」,這個版本比我先前看過的多了些,仔細一看,出處的說明是: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分別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鐘士元等的談話要點。
我很好奇接下來香港人的態度是否會因此有明顯改變。就老共提出的這篇文章來說,到底能不能算數或發揮效用,我認為仍待商榷。因為它在當時或是後來的中英談判裡,到底是不是重要的參考文件,這點應該是可以考證出來的。
如果這篇文章當時不過是像我們總統府現在那種每天四五篇的新聞稿,既不是在重要的場合所發表的,甚至也沒有被編到重要的言論集裡,那麼拿這樣的東西出來就只是在耍無賴,嚇嚇百姓而已。
如果香港人對此產生強烈反彈,在國際輿論上,對中共絕對是不利的,連帶的,也會使得台灣人民更為疑懼。按照「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一條的說法:
第二十一條
1. 人人有直接或通過自由選擇的代表參與治理本國的權利。
2. 人人有平等機會參加本國公務的權利。
3. 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權力的基礎;這一意志應以定期的和真正的選舉予以表現,而選舉應依據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權,並以不記名投票或相當的自由投標程序進行。老鄧「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的說法,排除了人民參與本國公務的平等權利,既然香港是中國實行「一國兩制」的實驗基地,都已經「統一」了再來翻舊帳當藉口,恐怕徒增人們的反感與不信任,也使得兩岸統一的問題更為複雜。
至於你提到政治人物也是受環境所左右的,這點我很贊同。所以我在閱讀相關資訊時,也會特別留意它的脈絡狀況。從這點來說,老共的死硬,與其說是主導人物的問題,更多可能是內部權力爭奪以及民眾態度所造成。而像你提供的那篇文章,我大略看過後的想法是可以看看做為參考,但真要,可能還是要拿「江八點」才算數。我是還沒有研究過這些高層對於所謂的聯邦制或邦聯制是否有正式而重要的表態,一般來說,專家、智庫的說法常常只是在放氣球作試探,很難當真。
倒是政客的誠信,只要是涉及他職務範圍內的,絕對都應該追究到底,必須說個明白。特別是總統、副總統及行政院長。這點在西方媒體或政治圈裡,是最基本的規則。當年只因柯林頓對私領域的事情作偽證,就遭受眾議院彈劾,而布希與布萊爾近半年來所面對的嚴重誠信質疑,也是清楚的例證。
以相同的標準來檢視我們的領導人,並不是說他不能改變先前的承諾與說法,而是他必須提得出合理有力的證據與說明來為自己辯護。雖然孟子是說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可是足以支撐阿扁令眾人信服的「義」是什麼呢?
不說當初有多少人可能是衝著阿扁說的新中間路線與全民總統不介入黨務的說法,才放心將票投給他的,就現實來說,我不曉得阿扁對於自己「形同」放棄新中間路線,是否提過具體的解釋呢?而以他在演講與辯論時選擇性地引用排名順序來說明自己政績的說法,如果認真追究,難道沒有誤導民眾之嫌嗎?要把這樣的做法推到是受到外界環境左右,至少我是沒辦法接受的。
與其讓政治人物或是支持者去用各種理由來充當所謂的「義」,站在一個老百姓最低限只希望社會運作正常的立場,我寧可相信下面這段: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說來有趣,會知道孔子的這段說法,還是從2002 年英國BBC 的 Reith 講座主題 A Question of Trust裡聽來的。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主講者Onora O'Neill 以阿富汗神學士政權擁有武器卻不堪一擊,以及英國二戰期間人們如何在空襲與食物配給的狀況下仍卓然抗戰為例,印證了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所說的這段話。
放棄了對國家元首「誠信」的要求,那要叫人民如何立身處世呢(民無信不立的英文翻譯是"Without trust we cannot stand")?不管它是統或獨,有沒有飛彈掉下來... ,單等到票開出來,人們發現把「誠信」當一回事的人竟是少數時,我很難想像接下來的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dear tm,
論述照樣精彩哪!:)
文中最後提到的子貢問政一段,
我有一個不成熟的看法如下:(因為對論語不是很熟悉,加上對論語的理解,也大多運用在企業經營上)
Posted by: Chiron | 2004.02.23 at 01:25 下午